园林建筑BG真人设计园林设计论文范文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04-13 09:41:46    浏览:

[返回]

  根据这些特点,人们做了简单的分类:在游览路线上码头桥梁之类的就是交通建筑;拥有实际使用功能的称之为风景游览建筑;像一些露天陈设之类的是建筑小品;凡是能围合成庭院空间而形成相对独立或独立的庭院的建筑;最后的城市景观建筑指的是具有风景园林功能或风景园林范围内的建筑。

  (1)在实际规划设计的过程当中,对于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主要原则以及实际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都需要认真分析。

  在照顾园林设计本身内容和原则的基础上,如何才能对于园林景观建筑的自身特性进行突出强调。整个设计的过程当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理论来强化风景园林的景观品质和花井效果。

  为此,在设计的过程中,是通过施工材料以及结构的手法来结合经济历史等元素来实现的。园林建筑与其他建筑相比,拥有自己个性特征的同时,又结合了独特的物质及精神元素,这些元素有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些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园林建筑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简单来说是:设计形态不拘一格、空间组织环境重视、建筑环境完美结合、休闲娱乐功能强调、结合自然遵从生态以及景观的强化效果等。

  需要注意推敲踏步、门、窗、廊道、墙身、栏杆等各个部分的尺度与建筑整体的关系,给人舒适感;对于规模大小不同的风景园林,由于园林建筑的尺度感要求不同,所以比例也有所不同;园林景观建筑存在观景和被观的不同,它的尺度处理在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联系方面,需要注意根据不同视角、视距的差异去设计。

  需要注意园林建筑空间的流通和渗透,如相邻空间的流通和渗透、室内外空间的流通和渗透等;在建筑的布局与空间组合中需要注意加强对比,如体量的对比、明暗虚实的对比、形式的对比等。

  观景指的是将建筑物设计为观赏风景的地方,观景建筑物的朝向位置等往往是由观景的需求决定的。作为园内观赏外景物的场所,点景往往是整个画面的主题,和游廊结合起来成景物的观赏线)组织游览的作用。

  园林建筑的存在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在园林中,园林建筑有着起承转合的作用。当某处优美的园林建筑与人们的视线相互接触的时候,对于游览路线就会很自然的延伸。利用建筑物结合道路穿插的作用,制造出一种步移异景、一步一景、有着导向性作用的动态观赏效果。

  景观中的构图中心都是重要的建筑物,建筑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风景园林或城市景观风格。

  园林建筑可以被利用起来或结合一定的景观,形成一系列的庭院。如果再结合不同的山石花木或者水体,可以把景观分成不同的空进层次。园林景观给予人们的艺术享受往往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空间变化形成的。限定空间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建筑构成各种形式,比如游廊、花墙以及庭院等。

  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就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质,从这点出发,向深层次研究就是关于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问题。这意味着我们的设计需要尊重物种多样性、尊重自然以及顺应自然,最大程度上减少对资源的剥夺和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减少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成本。

  区域环境景观的规划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园林景观概念,其在时空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内涵上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当今的科学技术以及是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渗透以及交叉的发展,各个专业之间的协调参与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出其重要性。设计师们都是具有园林专业化的,都给是会对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及绿色景观元素的重视,设计师们就会把建筑融入到自然氛围中。

  显示设计思想,体现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就是环境场所空间的创造,设计者要因地制宜,寻找环境和建筑的最美契合点。在考虑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清晰明确的整体设计理念,这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原则。

  作为园林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园林建筑,它起着自己独特的作用。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园林建筑对于风景有着点缀衬托的作用看,且往往是作为园林中的高潮或者是点景存在,同时起到了为在园林中的人们提供休息、休闲活动以及其他服务等各个方面的作用。总之,整个园林景观的效果好坏,直接受到园林建筑设计优劣的影响。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现代的园林建筑更为讲究时尚元素的搭配,主要是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虽然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但却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改变,而传统思想却成为了人们思想意识中固有的审美定位。那么,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保持其时代设计风格以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之外,还要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将园林作为城市设计的延伸,用以通过绿色景观维护城市生态系统,推动城市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城市园林景观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是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的交融,是休闲娱乐与文化教育的场所。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纳入了生态学与美学,从园林的宏观布局出发,将园林景观的局部结构与不同元素的形态特点相互作用,塑造出具有审美效应的园林风景。

  景观园林设计意境不再是理论性的风景园林学,而是将建筑设计、环境规划、自然生态等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课题。将园林中的自然要素整体考虑,纳入人工要素,建筑作为园林的主脉,对园林起到重要的布局效应,将自然环境与建筑设计相互协调,不仅可以提升园林的艺术价值,而且还使园林的功能性得以完善。在拥挤的城市中,园林是少有的绿地,其不仅发挥着城市生态平衡的效应,也是城市居民休闲的场所,是城市文明的象征。从人们精神生活需求角度而言,园林景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空间艺术,其具有社会公益性,也存在着生活现实性,符合人们休闲娱乐的物质生活需要,也发挥着提升城市居民精神层次的功能。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城市是国家的微观形象,发挥着国家在世界中的窗口形象的作用。园林作为城市文化集聚地,发挥着城市品牌效应,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就可以感受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国家的文化内涵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强调文化意识和服务意识,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城市的本土文化,都要渗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并将当地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作为园林景观的灵魂提升到艺术审美的高度。如果说,多元文化所体现的是文化共融性,那么,文化的个性化呈现则是文化差异性的体现,也正是城市品牌效应所在。

  在中国文化中,建筑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它就宛如是承载了历史元素且已经凝固了的语言符号一样,将中国文化特征以建筑形式、建筑设计风格而渗透出来。在中国,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都会有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设计。按照传统的园林设计,多以环境塑造为主,园林建筑虽为园林的主脉,但是所发挥的是辅的作用,并散发着人文气息。现代的园林建筑设计虽然存在着功用性,但是依然以景观价值为主,搭配在园林景观当中,将园林景观中所蕴含的基点凸显出来。园林的建筑设计通常选择自然材料,与砖石搭配,给人以和谐之感。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使然,城市园林建筑在设计上依然存在着具有历史代表性的装饰构件,多数体现在门窗设计上。在园林建筑设计中,几乎每一处设计都是运用了纹样作为无声的语言表达思想园林设计,各种装饰物同样发挥着通过视觉判断解读文化内涵的作用。如果说,中国的园林建筑设计中所装饰的图案充满着艺术情趣,那么,只要人们驻足观看,就会对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以解读。

  现代的城市中,园林是绿色角落,虽然在拥挤的城市中占地面积不大,但是却发挥着景观效应、生态效应、人文效应和审美效应。绿色设计是城市园林景观的重要表达,具有象征性意义。

  近些年来,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并提出了绿色生态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等等的理念,主要是基于日渐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而对城市绿色环境的渴望。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作为城市绿色设计的重点,所涵盖的范围已经不再拘泥于固有的园林、城市公园等等,而是扩散到广场、小区、街道的绿色景观设计,使绿色规划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部分。从生态的角度而言,城市园林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对城市绿色生态环境以协调,使城市居民在健康的环境中生活,同时对于城市整体形象以美化。由此可见,城市景观中的绿色设计符合了更高的审美需求。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城市园林的绿色设计使城市园林中的自然环境,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之间相互协调,形成城市形象,随着城市景观设计的不断升级,绿色设计所发挥的作用已经由绿色功能性上升到审美高度。可见,园林绿色设计最终的受益者是城市居民,他们享受着绿色环境条件和健康而舒适的生活。

  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污染,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备受重视。为了提高园林景观的时代感,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策划者将越来越多的时代元素用于设计当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且还形成了光污染,甚至于对周围的环境形成“热导效应”。园林自身存在着生态系统,开展城市园林建设,更多的是对园林实施保护,并进一步规划建设,使其符合城市规划意图。但是,目前的园林景观设计则是对园林过多的改造以营造人工自然,结果导致园林的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处于多元文化时代,东西方文化之间相互交融,一些园林景观设计上,抛弃了原有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将传统设计摒除,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园林设计风格,从而使得园林景观设计失去了城市本土化内涵,导致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遭到破坏。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已经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当中,除了讲究景观的视觉效果之外,还要发挥其功能性,尤其是居民小区的园林景观,道路两旁的带状公园等等,除了具有整体性美观的视觉效果之外,还要强调其功能性,以发挥文化意识引导的作用。但是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过于倾向于外在的美观,让城市居民感觉到自己是在欣赏园林设计,而无法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为了将园林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发挥园林的功能性,园林的设计者往往会将园林的部分空间设计为游乐场所。特别是居民小区中的园林,更多的是人工塑造园林,各种建筑和生活设施被添加到小区的园林景观当中,以方便小区居民闲暇之余享受自然风光。但是开发商往往会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将更多的景观以各种建筑造型替代,以人工种植花草树木搭配满足居民的审美取向,不仅使园林生态遭到破坏,自然风貌荡然无存,BG真人还缺少了园林景观特有的生机和活力。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更多地体现城市发展理念,园林设计虽然因地制宜展示多样化的风格,但是从空间结构的构建上,要讲究时间的动态性,因此而使园林设计者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会注入流行元素,打造特色各异的人工环境。然而,这种园林景观设计虽然会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却会给人以缺乏文化底蕴的感觉。从审美的角度而言,过于讲究时尚性的人工塑造的城市园林在风格上会拘泥于时代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流行元素和共通性,使本土文化特点消失。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着每一个时代的人。处于多元文化的今天,更应该发挥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园林景观设计呈现出来,使城市居民在园林中消遣娱乐的同时,还能够间接性地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

  城市环境要实现生态可持续,就要倡导“低碳生活、绿色环保”的环保理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并注重自然环境条件的利用,以打造自然景观为主。那么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从空间规划的角度出发,保持自然地域特点,对于自然条件以合理利用。园林景观中人化自然的改造,依然以当地的水源以及各类植物为主,以保持原有的生态群落。

  园林设计在中国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园林文化,以含蓄、内敛以及写意为主。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装饰元素用于园林景观的艺术处理中,以使景观发挥着散发中国传统文化内在底蕴的功能,从而使中国文化魅力展现出来,更增强了园林景观的文化底蕴。以园林建筑设计为例,园林建筑多选取古典造型,是对于传统建筑的模仿,但是并不是简单的仿古,而是审美角度上对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文化的认同。园林建筑的设计风格上,往往是经过传统文化元素装饰,诸如书法、篆刻、古典水墨画等等,给人以意境无穷之感。将这些人文元素融入到园林景观塑造中,使得景观更有自然天成之感。

  此外,现代的园林已经纳入到城市规划范畴中,那么就要实现园林共享性,使其与城市空间自然融合。对园林实施社区化管理,特别是居民小区以及城市街道两旁的园林,要充分发挥其城市功能性,让园林真正意义地融入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综上所述,当人们物质条件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对于文化鉴赏层次会有所提高,更为向往精神追求。园林景观发挥着点缀城市的作用,其设计风格不仅代表着城市文化,更是中国文化的展示平台。将园林景观设计中注入时代性的元素由于社会背景使然,但是,要使园林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传统文化依然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主旨,并实现园林与城市空间共享,充分地发挥园林的功能性。

  [1] 金新琼.浅谈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设计原则[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10).

  [2] 高红,司志强.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2013(03).

  自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来,随着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以及现代社会对高等人才的新要求,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因为人们已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像徐州工程学院这类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压力。外部环境与学校校情都要求学校必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加强服务地方建设的能力。

  园林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强、重实践的专业,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1]。如何通过专业教学改革体现特色,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成为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急需解决的首要任务之一。

  《园林建筑设计》是普通高校园林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课程教学为1a,共80学时。主要涉及4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入口建筑、休憩建筑、附属建筑、餐饮建筑。课程教学主要是结合设计专题,进行理论讲述,现场实测,草图修改,方案调整,最终定稿,完成设计图纸。

  在现有的《园林建筑设计》教材中,存在着理论过于陈旧,案例过少,过旧且新颖度不够,缺少必要的设计图纸分析与理论介绍,尤其是没有针对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教材,理论过于倾向研究型,缺少有代表性、有影响的项目案例介绍。

  《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教师都是占据主导,忽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学中基本都是首先教师理论讲解,然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设计作业,然后是教师批改作业,最后是作业反馈。学生进行设计,凭空想象,理解力有了,但空间想象力没有,接触的设计案例很少,由于缺少教师理论结合案例的讲解分析,学生往往面对着教师的作业愁眉不展,无从下手,即使心里有设计思路,由于积累不够,实践少,还是无法转换成设计图纸,完成作业。

  由于教学主导是老师,学生很少参与教学,往往是被动学习被动接受,师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交流与互动,使得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不浓,作业往往是潦草应付。

  教学内容上,以教材为基础,同时参考国内外相关书籍和论文,汲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并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持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先进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思维方式和科研成果。那么学生就能够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从而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

  园林建筑设计是园林专业第一个设计课,不应将课程内容局限在建筑设计,而应推演到景观设计。从而为园林规划设计奠定良好的设计基础。基于风景园林学科教学的建筑设计,更为强调外部因素对建筑本体的影响,建筑是因环境因素生成的,它与场地、交通、绿化等现实问题息息相关,即设计结合自然[2]。正因如此,园林建筑设计特别强调对环境设计的考虑,要求学生一方面运用景墙、花架、廊柱、花坛等设计外环境,补充建筑外形的不足,增加立面上的高低错落和虚实掩映的效果。另一方面,建议运用庭院设计将建筑化整为零,以便更好地突显外部环境设计。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研究与设计一直是园林专业的特色,又是传统园林重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正是因为其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而历久弥新,依然焕发着古老的魅力和活力。对于学习园林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需要继承并发扬的。通过分析背后硬传统(建构、材料)与软传统(文化、历史),使学生理解传统建筑的设计意匠与审美取向,一方面提升专业修养和素质;另一方面使其能够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能力[3]。学生能够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汲取营养,再现传统,更富有创新力。从而使得设计作品更有内涵更有深度。

  2.3 教学方法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设计能力的提升 运用多媒体方式,采用课堂理论讲述、优秀建筑设计案例分析介绍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增加学生对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解和运用。精选设计案例介绍大师建筑设计作品,如贝聿铭的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等,进行案例分析示范,从而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实践教学包括外出实习、实习现场拍照分析、实地测绘、制作模型,课堂评图、改图等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的能力。

  此外,通过应用交互式教学法,让学生搜集资料,学习经典建筑案例,分析建筑设计平、立、剖面,提高学生园林建筑作品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建筑设计能力、模型制作能力。采取案例分析(进行优秀案例分析,并结合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进行方案汇报)、反馈法,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结合设计作业开展模型制作竞赛,并在校内展览。通过作品展览,为学生构建展示自身设计实力和相互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勉励学生发展,以此丰富完善整个教学过程。

  实现了资源上网,包括教学课件,教师的案例分析,教案大纲等。并提供了教学辅导,包括考核试卷,设计论文、设计文本、专业书的参考,尤其是学生的优秀作业,模型制作照片等都可供同学下载,并参考学习。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平台,便于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当然网络资源需要进一步更新。

  3.1 学生表现出极强的设计欲,促进了学生的设计能力的提高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案例分析的解读,提升了学生的设计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更重要的,通过亲自制作建筑模型,对比方案设计图,可以很好地调整构思,弥补不足,并完善设计内容,通过模型制作将设计内容真实的表达出来,学生表现出浓郁的兴趣,积极探索,最终使得设计作品臻于完善。通过制作模型展览,同学们的建筑设计能力大幅提高,展览的效果很好,获得广大师生和领导的好评。

  通过搜集资料,进行案例分析,绘制图纸构思设计,制作模型并展示作品,学生的创作灵感被激发出来。设计作品风格多样,充分体现了教学重点。设计作品注重建筑与外部环境的设计。部分同学尝试再现传统,创造性地运用传统元素表现建筑设计(见图1~3);部分同学采用现代的集中式的建筑布局,或有小庭院,但立面上注重虚实掩映,高低错落(见图4~6)。建筑设计外形丰富,尤其是屋顶设计,表现出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认真组织语言,静心备课,反复修改课件,然后课堂讲述案例分析,不知不觉就能将各种知识信息结合起来,形成理论沉淀,储备专业知识。不同的学生讲述着不同的设计构思和理念,拓宽了大家的专业视野,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到课堂的生动有趣。从学生的讲述中,老师也受益匪浅。可谓“一举三得”。

  [1]魏勇军,吴中军.基于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02):168-170.

  [2]李哲,成玉宁.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初步教学研究――以东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建筑设计课程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2(12):66-69.

  [3]刘利刚.对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思考[J].风景园林,2014(05):152-157.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人性化设计在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建筑设施等多方面领域不断演进与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显著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其在进入科研领域后迅速取得广泛关注,成为越来越多设计师所追求的目标,在建筑领域尤为突出。人性化设计在现代建筑中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拥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园林建筑小品作为园林造景的四大要素之一,具有重要的观赏与实用价值,在当代园林建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人性化元素在当代园林建筑小品中的体现却并不显著,一些建筑商一味追求建筑的速度与利益,忽略了建筑小品在细节上的品位,导致其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大打折扣。此外,部分设计师过于在意自身的主观意识,而缺乏对观赏者心理需求的考虑,即缺乏人性化设计,导致建筑小品的功用难以充分发挥。本文从人性化设计基本理论入手探讨如何将人性化理念融入到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中,从而为现代园林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园林建筑小品的基本定义是造型精致小巧,功能简洁明了,富有情趣,且选址合适的精美园林建筑物。无论是现代园林抑或古典园林,园林建筑小品已逐渐演变成其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人文景观,并成为展现园林装饰性与观赏性的重要构景要素。通常按功能和适用范围可将其分为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方便园林管理及游人使用的建筑小品。曾有评语“从而不卑,小而不卑,顺其自然,描其空间,取其特色,求其取景”,展现其重要的特征品质与理论品质。园林建筑小品不仅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如园灯、园椅、标识牌),更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如景墙、门洞等建筑小品的应用,会使得整个园林更具艺术格调。它同时影响着周围景观的整体风貌与品质,设计得当时可以展现周围环境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并满足人们的审美与心理需求,带给观赏者视觉与心灵上的享受,在整个园林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指建筑者在充分考虑人的基本生理、心理、行为和文化等需求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在建筑小品上完成人性化需求的物质化。通俗来讲,就是建筑小品的设计应在兼顾人的生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同时,满足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性。

  园林建筑小品类似于其他的建筑设计,对其进行人性化设计应把握一些共性的设计要素。设计者必须掌握这些基本要素,并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触手可及的设计形式。

  造型要素包含建筑物的体量、形态等外观特征,人性化设计要求在园林建筑小品设计时要遵循“人机工程学”基本原理,即以人的尺度为设计依据。人的尺度通常指人体在环境中完成各项活动的空间范围,它潜在决定了建筑小品的空间规格,如电话亭的高度、座椅的宽度等。建筑小品的设计应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基础,以“服务于人,满足于人”为宗旨,服从于人的生活尺度,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提供相应的空间、环境等。

  对色彩要素的运用可以达到改善空间感、表达特定思想主题并烘托氛围的作用。不同色彩建筑所传达的感情各异,其会引起观赏者不同的思维变化与心理感受。因此,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必须依据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对园林主题风格的需求来选择园林建筑的色调。如在儿童主题公园中,以象征生机活跃、充满生命力的红色作为建筑小品的色彩基调,往往更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

  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建筑风格、、审美特性等构成了当地独特的文化内涵。建筑是这些文化特征的综合体与体现者,其创作过程是文化内涵不断演绎与升华的过程。因此,类似于壁画、雕塑之类的园林建筑小品应保留当地的文化底蕴,并使其在建筑设计中得以体现,让观赏者与当地居民能够产生文化认同感。

  功能要素要求建筑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这也是园林建筑小品的基本属性之一。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服务型建筑小品,它是园林中公共需求的基础设施,为游人在游览途中提供生活服务,在园林中不可或缺。此类建筑小品常见的功能有照明、展示、导游、宣传等。园林和公园是居民和游客观赏、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进行文化宣传的阵地。服务型建筑小品中的宣传类小品如解说牌、文化长廊、展览栏等因造型新颖、主题清晰、布局灵活,易于被游客接受,具有很好的使用功能。此外,亭廊等建筑小品应满足不同天气的特点,为游客提供一个遮风避雨、消暑纳凉的场所。

  建筑小品的选取及布局应考虑不同层次人的需求,如考虑儿童在成长过程模仿能力强、活动范围小、阅历浅等行为特点,其设计应尊重儿童的天性,将园林建筑小品巧妙地转化成游玩系统,在满足儿童好奇与冒险心理的同时,对孩子进行启发和引导。而成人游客在园林中疲倦时,一般希望选取可以观赏自然风光的地方进行休憩,因此为满足此类游客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供休息用的亭廊一般设置在能观赏风景之处。

  园林建筑小品设计的本质目的是更好的为人服务,因此其最基本的设计原则为“以人为本”。建筑小品的设计反映了人对空间的新要求,即因不满足原有环境而进行的创新与提高。这种创作活动由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共同决定。人是自然环境的服务对象,是环境的主体,因此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必须从人的生活习惯、行为特点、心理需求出发,以这些参考依据来决定对空间的改进。

  协调性原则要求建筑小品的造型、色彩、风格等与环境协调一致,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的生理与精神需求。建筑小品作为实体构成的空间,需要服从局部环境协调整体环境利益的原则,使景观能够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尤其是“仿生学”的巧妙运用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从而使建筑具备了更高层面的审美属性与审美意义。

  个性化设计的本质目的是为了体现不同时代的人在生活观念与建筑观念方面的差异,即赋予建筑设计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根据社会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方面特征展现当代人们在生活内容与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当今社会的价值观等时代特性,使设计具有历史延续性。

  对园林建筑小品进行人性化设计应结合人性化设计基本理论中的基本设计原则与设计要素来进行,本文结合园林建筑小品中符合人性化设计的杰出作品Lawgne躺椅来进行赏析。Lawgne是由建筑师TimvandenBurg与艺术家LisetteSpee联合设计的供公众休息用的园林躺椅,其布置于荷兰布雷达的瓦尔肯伯格公园中央喷泉旁的草坪之中,供过往的游客休息与观赏周围景色所用。整个建筑小品的外观都为弧形设计,造型简洁却极富表现力,既增加了游客躺坐休息的舒适度,又展示了优美的外形轮廓。其表层覆盖有一层人工草皮,质感与肌理皆与周围的天然草坪相协调,且其体量完美地匹配了人的尺度要求,达到了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此外,整个躺椅小品的色彩基调与环境相一致。纯和的绿色,既烘托出生机勃勃、清新质朴的氛围,又传达出瓦尔肯伯格公园“贴近自然、融入自然”的主题。

  为使园林建筑小品更充分地发挥其功用,设计师在进行人性化设计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协调性和个性化设计原则,并从建筑的造型要素、色彩要素、文化要素、功能要素与行为要素五方面入手,力求在保障人的基本生理与心理需求的同时,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融入自然。

  [1]金晓雯.园林建筑小品人性化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于作洪,张魁.如何进行园林建筑小品的人性化设计[J].科技风,2011,24(6):152-153.

  [3]李震.人性化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6,34(9):89.

  [4]庄潇,张秀省,翟付顺.谈仿生设计在我国园林建筑小品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40(1):275-276.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绿色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BG真人,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 是21 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 绿色园林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绿色园林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 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 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 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 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 、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 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 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园林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园林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能源对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的建筑意味着生命, 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为制造大气污染的元凶。据统计,全球能量的50 %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绿色园林建筑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 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转化, 依靠节能技术,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 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 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日本有关学者研究得出: 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比例为34 % ,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而生态环境保护是绿色园林建筑的追求。因此, 绿色园林建筑设计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首先必须注重研制、优化保温材料与构造, 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 采用高效热发射材料, 可将大部分红外射线反射回去,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目前,美国已开展大规模生产热反射膜,主要用于建筑节能。此外,还可运用高效节能玻璃, 硅气凝胶———新型节能墙材, 以提高节能效率;其次,研制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力、水力) 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回收装置。太阳能是一种最丰富,便捷,无污染的绿色能源, 近年来在我国的天津、北京、甘肃、河北等省市建立了17 座被动式太阳能恒温式住宅, 以建筑物本身为太阳能收集器,从而达到屋内取暖制冷的目的。

  L.J.Batten认为: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O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有关资料表明,每ha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lO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见,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应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才能调节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清新。如考虑到城市中工业生产对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响,则绿地的指标应大于以上要求。

  2吸收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有研究表明:当SO2通过树林时,浓度有明显降低,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吸滞粉尘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4杀菌作用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5衰减噪声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分贝,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6~8分贝,4.4m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分贝。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绿色园林建筑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4 绿色园林建筑的技术观

  绿色园林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 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 另一方面, 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 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 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 而实现这一理想, 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首先,环保节能型材料是绿色园林建筑所必须的,必须对现有建材和技术进行环保、节能评估,提出技术改良、更新措施,使之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在绿色园林建筑中这些高技术将得到广泛的运用: 如建筑结构有可能引入有机体的原理, 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 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 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 并降低温度, 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 自动调节太阳光亮, 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 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无论使用何种技术, 绿色园林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 、再利用(reuse) 、循环生产(recycle) 等几个方面。其次,绿色园林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园林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 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 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 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综上所述,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 尽快确定一个宏伟的目标以及架构起一套可行的制度框架, 从而使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 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3〕 江铭“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探”生态园林论文续集1993P.95~99

  非建筑学专业指与建筑学专业密切相关或相近的本科专业。随着我国学科体系的逐步完善,学科类别分化更为明细,这有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由此也带动了本科专业的进一步分化,使一些本科专业知识体系更为明显地表现为模块式结构,除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外,每一模块的知识培养规格都要求较高,基本上都对应一个与本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另一个本科专业。建筑学作为一个具有知识结构多元性特点的本科专业,与其对应的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也较多。

  根据《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所列专业,与建筑学专业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见表1)的学科门类和专业领域分布呈现多元化、跨度大的特点。

  建筑学专业知识具有知识类型多元性、知识逻辑非线性的特点,且建筑学知识需要接收者在工程设计训练等实践过程中去掌握,要求建筑学知识接收者对建筑空间、建筑构成有一定的悟性,同时,还必须要有工程上的精确思维。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横跨了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结构呈现块状分布的肌理特点。因此,其知识逻辑并不体现为单纯前后紧密关联的线性关系,而是多向度关联,多层面融糅,网格状交织的空间关系。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包括:建筑的内在构成要素,建筑的外部制约要素及建筑的核心问题――空间建构(见图1)。

  目前,虽然非建筑学专业对建筑学知识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需求,但在建筑类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组织上,存在照搬建筑学现有课程、专业针对性不强、层次结构的专业逻辑不明确、深度不均衡等问题。

  因而,不能简单地套用同一种模式来组织不同专业的建筑类课程教学,在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模块构成方面的教学研究需要开拓和深入,应探索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建筑类课程教学组织及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对非建筑学专业高级人才的建筑学知识结构的需求。

  建筑类课程可以概括为3个模块:建筑理论、建筑设计方法、建筑技术。每个模块又各由若干个子模块构成,子模块下为具体的课程,共同构成有机、完整、三维向度关联的建筑类课程知识系统(见图2)。

  设计原理子模块下设课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针对民用建筑的2种类型讲述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为学生掌握设计方法奠定基础。

  建构文化子模块下设课程:“中外建筑史”、“建筑美学”及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建筑素养,扩大学生的建筑视野为教学目的,进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大木结构及古建筑构造。

  空间组织子模块融于“建筑设计”课程的渐进式教学过程中,从空间启蒙、空间认知至空间体验,最终满足结构建筑功能、建筑意境之需要去塑造建筑空间。

  形态构成子模块以“平面构成”、“空间构成”、“色彩构成”三大构成为基础,融入建筑要素,结合建筑模型制作及建筑设计实践,进行建筑形态构成方面的训练。

  营造技术子模块包含了“建筑结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课程。对于园林、风景园林专业,还有更专门化的相关课程,如:“古建筑结构”、“园林建筑结构”、“园林建筑构造”、“园林建筑材料”等。

  建筑物理子模块包含建筑声、光、热等方面的课程,“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及有关绿色、低碳、节能、节地方面的课程亦属此模块。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非建筑学专业在教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案例,以市场经济环境下非建筑学的建筑类课程设置为出发点和着眼点BG真人,将知识模块的构成分析应用到教学改革中,解决不同专业对相同建筑课程在认识深度、角度和层次上单一的现状,使建筑类课程的层次结构清晰化,不同专业的建筑课程选修个性化,最终实现建筑学相关或相近专业毕业生择业的多样化,从而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市场经济环境。

  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可以是其专业培养方向之一,目前,随着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确立,城乡规划专业规范的出台[2],城乡规划专业与建筑学专业在本科阶段的培养计划虽渐趋分化,但城乡规划的思维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建筑学的思维方法。对于多数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而言,要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同层次需求,在城乡规划专业中设建筑学培养方向,依然是有必要的。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技术模块中营造技术子模块的相关课程,如材料、结构、施工技术方面的课程已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的学生而言,建筑理论及建筑设计方法模块是其认知建筑学问题的角度。

  工程管理专业,为满足其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需要,对建筑学知识的认知角度又必须是多元、全面的,但这并不等于必须掌握建筑学专业的全部,因为还有个认知层次及深度的差别。

  环境设计专业,其认知建筑学问题的角度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筑空间组织;二是与室内设计相关的建筑技术问题,这里含有“建筑构造”等课程。

  园林、风景园林专业,研究对象是筑山、理水、植物、建筑这4个园林构成要素。因此,对建筑学知识的认知角度趋向园林建筑专门化。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模块层次可分为3种:单阶层次、二阶层次、三阶层次。三阶层次的组成依次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二阶层次是将三阶层次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合并为扩大专业基础课,再加上专业课;单阶层次则将三阶层次的3个层次融合为1个层次来组织课程教学。

  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知识模块深度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依次可分为4个级别:知、会、融、践。知,是对所学知识达到认识和了解的深度,在需要之时,知道有这么个知识,可以进一步查阅有关资料。会,是对所学知识达到领会的程度,在需要之时,知道用这种知识做简单的专业应用,而更深入的应用则由建筑学专业人士解决。融,是能将所学知识融入本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在需要之时,能灵活运用知识,辅助完成本专业的工作。践,是能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到从事与这方面知识有关的建筑设计上,指导工程施工等专业实践技能的程度,且在这方面达到建筑学专业的水平。

  福建农林大学土木交通学院下设有工程管理专业,专业要求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及工程法规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工程管理各工作环节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工程管理能力,能从事土木工程建设的计划和规划、工程造价管理、施工组织与管理以及工程监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在建筑类课程的模块选型上,对于空间组织、形态构成和建筑技术等课程的要求为专业基础课。建筑构造作为建筑技术下的营造技术,是该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认知水平需达到将所学知识融入本专业所从事的工作的高度。因此,教师要侧重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并能适当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解决专业工作中的问题。

  建筑学专业与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园林、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等非建筑学专业有较大的相关度或相近度,因此这6个非建筑学专业对建筑学专业知识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建筑类课程在这6个专业中都有开设。非建筑学专业所开设建筑类课程不能生搬硬套建筑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模式,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定制适合本专业的建筑类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确定相关建筑类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

  [2]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场地设计虽多见于工程技术层面,但在场地设计的实践中,其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同出一辙。

  场地设计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具体建设项目所处的地段环境,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以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为基础,有效地组织场地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一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

  城市规划也影响着场地设计,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如下:1)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2)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一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切实的反映。比较二者,场地设计在现代建筑理论指导下偏重于工程实践;而中国传统建筑是人们在理想环境追求的指导下,通过工程实践来营建诗意的空间。二者虽然采取了不同的过程,但我觉得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

  场地设计所赖以依存的对象是自然。作为人类营造家园的工程活动必须以大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不能妄想去征服自然。人类作为一个生于自然,根植于自然,受自然哺育的群体,只在乎用自然的方法去寻找并发展与自然系统一致的法则。应该说,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划思想。当然,这种与自然的互动要通过一定的要素才能体现出来。场地设计中对诸要素的综合考虑必须放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作用的前提之下。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过程之中,而且始终贯穿于华夏文化与传统建筑的观念之中。作为中国所特有的宇宙观,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有机整体性上,不仅认为认识自然的组成部分与人是平等的,而且认为天地运动往往直接与人有关,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种宇宙观念的指导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总原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论,从天、地、人与自然结合的观念去看待事物并且长期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同时,“道法自然”又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成为我们日常行为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城市各元素之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场地设计则是从建筑具体地段环境来协调各方关系,但整体性的观念、和谐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在尊重具体地段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协调气候、土地、水、植物、建筑、人及道路、管网等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与具体地段相呼应,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景观特点的有机整体。

  在场地规划的实践中,它既包括了整个建筑项目与地段环境的协调,尽可能少破坏自然环境,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或采用合理的方式适当改造地段的环境使之符合人的理想环境要求,同时也包括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工环境、建筑与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贯通和交融,效仿自然界有机理念,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中国的风水学与场地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又称“地理学”。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瞩目,恰恰是风水学术中记载的规划、设计、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建筑的辉煌助有一臂之力。古代风水师也承担了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的角色,研究风水渊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关联了中国古代城市、村镇、住宅、陵墓等,其中包括地理、地质、生态、小气候、绿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间设计、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线具体处理手法上的一致性

  在具体场地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观察地形、地貌,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植被以及水文资料,作出合理的判断,进而形成符合具体地段环境场地的规划设计。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地理论里也同样讲究望、景、观、卜,“望”是从远处观看地形、地貌;“景”是考察地段与太阳高度角、风向的关系;“观”是去实地考察植被、水文情况;“卜”是指用龟背等器具来进行占卜。古人在进行完这些程序之后才具体来规划用地建造房屋。

  在上述“天人合一”的认识论,“道法自然”的方法论及有机整体论的指导下,场地设计在具体的处理手法上,例如建筑的处理、树木的处理、水体的处理、道路的处理以及景观视觉处理都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营建方式极其相似。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原则讲究“虽由人做,宛若天开”,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树木、建筑、水体及其道路的营建都极力模仿自然有机形式,恢复人对自然共生本性的回归,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环境。

  建筑往往是一个基址上最重要的人工环境,是精神与物质的载体。物质可以通过具体的建造来完成,而精神需要与环境的共鸣设计来达到。西蒙兹认为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并把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居住成败以及居住者适应性、健康程度的标准。于是在建筑具体处理上往往通过分析场地,结合地形恰当布置田园和建筑,适应地质构造,尽量减少对现存生态系统的干扰,反映气候条件并且考虑景观的布局,强调最佳的效果,整合各种要素,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中国园林中的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

  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是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

  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应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因此中国南北园林各有特点。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场地设计虽多见于工程技术层面,但在场地设计的实践中,其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同出一辙。 场地设计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具体建设项目所处的地段环境,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以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为基础,有效地组织场地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一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 城市规划也影响着场地设计,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如下:1)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2)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一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切实的反映。比较二者,场地设计在现代建筑理论指导下偏重于工程实践;而中国传统建筑是人们在理想环境追求的指导下,通过工程实践来营建诗意的空间。二者虽然采取了不同的过程,但我觉得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 一、相同的自然观—道法自然 场地设计所赖以依存的对象是自然。作为人类营造家园的工程活动必须以大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不能妄想去征服自然。人类作为一个生于自然,根植于自然,受自然哺育的群体,只在乎用自然的方法去寻找并发展与自然系统一致的法则。应该说,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划思想。当然,这种与自然的互动要通过一定的要素才能体现出来。场地设计中对诸要素的综合考虑必须放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作用的前提之下。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过程之中,而且始终贯穿于华夏文化与传统建筑的观念之中。作为中国所特有的宇宙观,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有机整体性上,不仅认为认识自然的组成部分与人是平等的,而且认为天地运动往往直接与人有关,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种宇宙观念的指导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总原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论,从天、地、人与自然结合的观念去看待事物并且长期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同时,“道法自然”又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成为我们日常行为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二、相同的有机整体观 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城市各元素之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场地设计则是从建筑具体地段环境来协调各方关系,但整体性的观念、和谐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在尊重具体地段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协调气候、土地、水、植物、建筑、人及道路、管网等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与具体地段相呼应,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景观特点的有机整体。 在场地规划的实践中,它既包括了整个建筑项目与地段环境的协调,尽可能少破坏自然环境,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或采用合理的方式适当改造地段的环境使之符合人的理想环境要求,同时也包括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工环境、建筑与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贯通和交融,效仿自然界有机理念,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重庆铁山坪山房坡地别墅位于重庆渝北区玉峰山森林公园风景区的核心,且在园林景观、户型布局、院落设置等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山水园林风格,引入江南园林造园理念和手法,并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加以改造,使其既富含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传造出了一种全新独特的民居文化。同时,铁山坪山房坡地别墅不同以往别墅一味的表现豪华铺张,而是充分利用借景对景,以及空间渗透等园林设计手法,以小见大,色调简约,含蓄婉转,显示了对山水林泉之乐的显然平静的情趣和追求,求利用自然坡地的有利条件及景观要素,传造出了一个集居住、养老、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和高档山水园林的别墅居住区。

  作为景区森林公园,充分尊重玉峰山良好的生态环境,重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在设计时,充分利用山地自然地形地貌,根据建筑与道路、地形关系采用上坡式别墅、下坡式别墅、吊层式别墅,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道路顺应等高线,结合地形地貌设计。尽可能保护和美化原生态环境,减少对基地的大规模的平整、开挖等,保护自然植被。

  在重庆铁山坪山房坡地别墅中,设计人员由中心向依次进行划分,形成“中心开放空间--组团开放空间--院落空间--建筑空间--私密空间”的递进层次。利用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和连续性提供不同的邻里交往空间,并从中体现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图1、图2)

  在入口区与中心区的空间处理上,设计师将入口区结合会所形成入口公共空间,在入口区与中心区之间通过道路、景观轴线形成一个过渡带,使入口区与中心区既互相联系,又保持一定的隔离,减少入口公共建筑对小区内部的影响。而中心开放空间与组团空间通过放射状景观轴线的联系,使组团与中心区在视线与空间关系上取得连续而有变化的组合。

  组团与院落的空间处理上更重要的是完成从公共空间到半公共空间的过渡,通过建筑底层的局部架空、建筑间距的设计、地形处理、绿化和人行道的设计形成空间序列、院落到建筑庭院的过渡主要是形成从公共空间到半私密空间的联系。这个层面上重点要解决的是回家时能够有一个连续的空间,体验到明显的归属感。

  内庭的巧妙利用也是玉峰山甲第的显著特色,每个建筑单体中设计了一个内庭,将内庭的采光、通风功能和空间过渡效果相结合。构成了一个家庭内部的交流场所,并为内庭周围的房间提供良好的视觉感受。

  在设计中,项目拟建场地为东北、西南走向的下坡地,长约900米,最宽处约280米,东北高、西南低,最大高差约80米,建地西侧地形顺山势而下,直达山下,视野开阔。用地北侧为山势形成的山谷,高差近20米。地形的起伏变化,不仅构建了园林景观的基础,而且还创造了不同的视线条件,形成了不同的视觉景观,往往给游人带来惊喜。

  铁山坪山房坡地别墅通过对地形的处理,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地形的视觉轮廓、观看地形的视点变化、地形与建筑的比例关系和地形坡面肌理等可视景观的潜能,建筑上运用台、错、挑、吊、坡、靠、退、爬、架等建筑与山地地形结合的手法,别墅应不同的地形需要分为上坡式别墅、下坡式别墅、平坡式别墅等。结合地形合理布置可达到依坡就势减少土方挖填量,并可降低挡土墙的高度,达到节省造价。在道路设计方面,用人车分流实现对人的充分尊重和关怀,在保障步行空间的安全舒适,减少汽车尾气,噪音对人的影响的同时,采用一条道路两边入户的方式,将后院完全隔离,成为组团内人们进行私密性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半开放的前花园则实现了与组团绿地之间的相互渗透。高差错落的院落空间营造出立体的山水园林生态景观住区(图3)。建筑与院落巧妙利用高差关系,把各类用房有机组合起来,每户别墅均有前庭、后院及侧院等多重院落空间,宽敞的观景平台,室外温泉泡池,游廊及观景亭。前后两户的后花园组合成大的院落空间,增加空间的层次,创造更多的邻里交往空间(图4)。

  环境设计构思围绕独特的玉峰山景观,将传统融入时尚,形成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景观体系。一方面,通过对地形、道路、水体、建筑、植物、气候以及其他元素的合理组织。注重体现重庆和玉峰山的特色与文化底蕴,玉峰山的季节性色彩是体现玉峰山文化的重要方面。并且充分运用花、草、树木、水以及石等自然景观元素,BG真人赋予玉峰山特有的自然生机和活力(如图5)。

  另一方面,汲取传统文化和建筑形式的符号,并加以创造性的运用。通过对山石、地面、水池、院墙等构件的处理,形成统一中有变化的完整的景观体系。由于整个地块形状成矩形,且地势陡坡,因此设计师们在环境设计上,通过借景、衬景、对景等不同的造景处理,即不均衡对称,创造出更多的空间变化。形成步移景异的丰富景观体验。空间布局设计上采用隔墙的方式将庭院分成几进院的形式,增加空间的层次,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的园林风格。

  本别墅设计以传统的园林建筑为造型特点,力求其参差错落,轻巧通透,与院落空间和谐统一,使其具有使用和观赏的双重使用价值。屋顶是园林建筑级富于表现力的部分,设计中采用的卷棚硬山顶,具有柔美的轮廓;卷棚歇山顶,翼角轻翘,造型多变。建筑色彩为粉墙灰瓦,栗壳色的栏杆、梁柱、挂落,组成素洁明快的色彩。

  纵观此园,布局紧凑且灵活,不同意念的空间设计,各自表达出了不同的院落主题,创造了不同的空间韵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赢得了各方面的满意。建筑设计汲取传统文化和建筑形式的符号,并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将门窗、墙面、檐口等建筑构件的处理与空间的铺装相结合,形成统一种不失变化的建筑景观序列。同时,通过与其他景观元素的组合搭配,创造统一中有变化的完整的景观体系。(如图6、7)

  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对建筑功能、立意的诠释,基本来自于建筑空间的传承和更新。将院落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形成一种互动关系,要以人作为院落活动的主体,即满足人的行为心理和活动规律,才能使院落空间真正融入居民的生活。通过细致地分析院落空间,坡地别墅通过对场地的处理,根据建筑与道路、地形关系采用上坡式、下坡式、吊层式等,结合坡地合理布置达到依坡就势,营造宜人的山地立体山水景观环境,传承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理念,同时借鉴和学习江南园林,不仅是为了更好的诠释和发扬传统建筑的内涵,也是为当代别墅建筑设计寻求传统的根源。

  [1] 俞晨圣. 论景观空间的界面设计原则[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7(05) [2] 张峰齐. 别墅室外空间设计要点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05)

  大自然每一处能够提供舒适休憩环境的地方,大都有设计出色的景观建筑,景观建筑经营的舞台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景观建筑中既有方便休息与游憩、具有优美造型的亭台楼榭,又有艺术美观与实用功能并存的建筑小品,还有设置于场所,便于人们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等。设计师们利用合适的景观材料,通过理性的分析,感性的表达,藉由特殊的设计语言,将景观建筑落实在实际的设计领域中,使之成为城市景观的一员。

  对于园林景观建筑的定义,狭义的理解是精神功能超越物质功能,且能美化环境、愉悦人们心灵的构筑物。广义的理解,景观建筑包括城市建筑与园林中提供观赏休憩的各种构筑物,其设计需要遵循科学与艺术的原则,研究景观环境与景观生态,进而进行规划、设计和修建管理。

  (1)游憩性景观建筑,主要是指具有休息和游赏等使用功能,且具有优美景观造型的建筑形式,如亭子、走廊、花架、榭、舫、园桥等;

  (2)园林服务性建筑,目的为使用者提供基础服务设施,如小卖部、茶室、餐厅、厕所等;

  (3)娱乐与活动设施,用以开展园林内部文娱、体育活动或园林与外界交流沟通活动,如游船码头、俱乐部、露天剧场、演出展览厅等;

  根据园林景观建筑自身特点及其与周遍环境关系,通常承担着点景功能、赏景功能、引导功能以及空间分割功能。

  承担点景功能的景观建筑通常是园林中的主体部分,该种类型的景观建筑能够控制整个园区的景观效果,在园林景观构图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景建筑不仅自身景观效果较好,且要与园林自然景色相互融合,从而保证景观的整体性。

  园林景观建筑在园林中成为一组景观画面的重点时,是为建筑的赏景功能。一组景观建筑物与园区景观结合,相辅相成,成为动观全景的观赏线。该种功能建筑在设计时要考虑建筑朝向、门窗位置、体量等要素。

  引导功能是指园林建筑在景观建筑中起到的起承转合的作用。使用者的眼光接触到一处优美的园林景观时,游览线路便会自然延伸,完成“移步换景”,建筑可以成为实现此类引导的主要目标。

  园林景观建筑常常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变化安排给人以艺术美,以建筑构成的各种形式的庭院及游廊、花墙、门窗、园洞等都是组织空间与划分空间的优良手段。景观建筑的分割功能就是指建筑本身在园林空间组合和布局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优秀的园林建筑在使用上需要保证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建筑本身的结构、造型、功能与环境特点,二是园林对建筑的认同感。在景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如果能保证这两个方面的完善,那么建筑的设计将是成功且具有一定内涵的优秀作品。

  建筑本身的设计,应该确保园林景观建筑的结构合理、造型优美、功能性完善。在设计时主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园林景观建筑选址决定建筑的设计思路以及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确保景观建筑和周边环境互动交流、发生对话,成为和谐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是建筑设计者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在选址方面,应因地制宜地考虑生态、地形、水体、植物配置等问题,设计的建筑既要恰到好处地注重突出自然景色特点,又要有自身存在感,成为一处独立的风景线。此外,也应充分考虑立地条件,考虑土壤、水质、风向、方位等地理因素对建筑的影响。

  景观建筑的定题主要是对设计初步概念性的思考和建筑语言的落实。设计者需要通过对建筑特点的构思和对建筑语言的表达完成景观建筑的结构、造型、功能特点和艺术内涵的表达。有一定立意的景观建筑,不仅能完成自身的功能特点,也能为其所处的环境增强艺术的氛围。

  景观建筑组合形式包括:独立的建筑物为主景,与周遍环境结合形成开放性空间;建筑组群,自由组合,成为连续性景观,形成开放性空间;建筑围合形成庭院空间,形成半开放空间,有一定景观整体性;混合式空间布局,总体布局,分区域构图。

  在园林景观建筑中,对比是把两种有显著差别的因素通过互相衬托突出各自的特点,同时要强调主从和重点的关系,即在设计中要注意主从配置得当,防止滥用建筑元素而破坏园林空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层次的获得主要有相邻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和室内室外的渗透与层次两种表达方式,可以用对景、框景的手法,也可以利用空廊及建筑空间穿插、错落彼此渗透,增添空间层次。

  园林景观建筑空间序列的设计表达,组合形式通常可分为规则对称和自由不对称两种。规则对称多用于功能和艺术思想意境要求庄严的建筑和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自由不对称空间序列多用于功能和思想意境要求轻松愉快的建筑群落空间布局。在设计中需结合环境特点完成表达。

  在园林景观建筑规划设计中,借景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借景需要把各种能够增添艺术情趣的形、声、色、香融合与场所中,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确保景色特点并富于变化。设计者可通过借形组景、借声组景、借色组景、借香组景等手段,利用景观建筑自身特点,达到建筑画面构图、景色融合与艺术表达的需要。

  园林对建筑的认同感方面,应该确保景观建筑能够在园林的空间中有准确、合理的定位,符合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和对景观整体性的期待。

  (1)要有环境设计与景观建筑单体设计相互同步的思维。有相互统一的设计思想,考虑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采取技术措施和艺术手段,解决环境与建筑之间的矛盾部分,确保两者的相互统一。

  (2)要有平面设计与空间设计相同步的思维。考虑景观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时应与空间环境进行整合,促使它们在反复不断的同步修改完善后能够有机结合,与景观协调。脱离整体,与整个景观设计割裂的片面单一的建筑设计时不可取的。

  (3)要有建筑设计与工程设计同步的思维。景观建筑设计的最终建造是在工程施工允许的基础之上的,在设计中应避免单纯追求单体效果与景观追求而脱离现实,应基于对结构的思考完善构思,控制建筑设计的展开。

  (4)要有设计调整与环境互动的思维。理性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发现设计中的不足以及未解决的园林与景观建筑,景观建筑与人的矛盾,即使调整设计思路,避免设计效率低下。

  满足景观建筑在以上两个方面获得优势实属不易,景观建筑的设计者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客观地分析人们心理特点和诉求,能够合理总结场所的现状与内涵,能够熟练应用不同形式的表达技巧,从而准确传达出自身的构思和意愿,完成与园林完美统一的优秀景观建筑。

  有鲜明特色的园林景观是在理解和尊重景观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地域自然属性和人文精神而设计完成。园林景观建筑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和建造同样需要随着自然界需求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历经实践与演进,在解决人与环境的矛盾的同时,完成园林对其功能的要求。相关组织与设计人员应不断总结经验,提炼发展,确保园林景观建筑更适宜园林景观,也更适宜生态环境。

搜索